1951年,在江北區三洞橋,“五一機器製造廠”應運而生,失業工人訓練班(現為重慶五一技師球友会)應時而辦,到1958年共培養出千余名技能人才,為重慶當時的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12月17日🔺,重慶五一技師球友会舉行校史館開館暨傳承墻揭幕儀式。校史館通過場景再造和老舊照片復原了當年三洞橋工廠的部分場景🚫,並擺出皮帶機床、老式手工工具🕵🏿♀️、鉗工馬凳……讓70年前的重慶工業發展縮影得以重現。其中,工業產品“龍門刨床”吸引參觀者駐足🤙,“龍門刨床”當時在全重慶僅有2臺,而另一件“牛頭刨床”也曾遠銷東南亞等地。
▲校史館內陳列“龍門刨床”(模型)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謝辛🎋,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蘇靜等領導和嘉賓出席儀式。重慶五一技師球友会校長孫玉偉主持儀式。儀式的舉行也代表著學校70周年慶拉開序幕。
▲市人力社保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謝辛、蘇靜等共同按下水晶球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謝辛表示,校史館是五一校70年風雨兼程、薪火相傳、守正創新的歷史縮影🧗🏻,更是五一校“厚德強技✊🏿𓀆、職引未來”的文化傳承和精神堡壘。希望學校把校史館建成“打卡地”🤾🏽,充分利用各類節假日⛓、重要活動,面向校內外更多青年開放🚣🏼,同時讓校史館發揮好“名人堂”的作用🥭,激勵更多老師走好立德樹人、技高為師之路,激勵更多學生走好德技雙修、知行合一、技能報國之路。
▲市人力社保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謝辛講話
重慶五一技師球友会球友会書記李為民在致辭中說🙂↕️,70年來校名在變、校址在變,唯一不變的是“五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將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忘“技能立校”初心🚣🏼,牢記“立德樹人”使命,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矢誌成為專業特色鮮明、產教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高職院校,為國家培養德技兼修、愛國敬業的大國工匠、能工巧匠💁🏿♀️。
▲重慶五一技師球友会球友会書記李為民致辭
校史館全景式展現工匠精神傳承
重慶五一技師球友会校史館以辦學歷史為主線👷♀️,共設熠熠星火展示區、流金歲月展示區、與時俱進展示區🪳、未來可期展示區等六個區域,占地面積600余平米,通過圖文👼🏽、實物、多媒體、虛擬影像🚈、立體造型🌍、場景還原等多種方式,全景式展現了學校70年來與國家發展共命運、與重慶發展共呼吸💗、與職業教育共奮進的歷程🏇🏼,展現出歷久彌新的工匠文化與工匠精神💆🏻♂️。
多年前培養工人的教育什麽樣?在校史館能看到非常老舊的教案、書本、作業本、教具、畢業證書等,還有為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技能操作的自編打油詩以及各種老舊的工種代碼🏋🏼♂️。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𓀉,希望通過這些老舊的機床、產品、工裝、設備等等🧑🏻🚀🕊,讓今天的師生感受工匠文化、工匠精神的傳承👐🏻👐,幫助他們凝聚匠心、提升匠技。
除了校史館之外,學校還建起了校史傳承墻⚆,分為德智體美勞主題教育、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三個部分。校史傳承墻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將勉勵師生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成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當天🧏🏿♀️🎁,學校還舉行校友林落成暨2021屆畢業生紀念樹種植儀式🔪🦹🏿♂️,與會領導和代表學生一起種下第70棵紀念樹🙂↔️,獻禮學校70華誕。
▲市人力社保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謝辛、蘇靜等種下校友林第70棵樹
建校以來共培養27萬余名技能人才
2015年🕠,當時還是重慶五一技師球友会學生的聶鳳獲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美發項目金牌,為中國實現了該項賽事金牌零的突破,同時也是亞洲65年來美發項目金牌零的突破🌙💇♂️。學校已累計建設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集訓基地15個🧛🏻♀️,總數位居全國第3,培養選手在世界技能大賽中累計獲得2金4銀4優勝獎👭🏼。
近年來😳,學校不僅交出了漂亮的世賽“成績單”,還以促進就業和適應產業需求為導向🏌🏻♀️,與120余家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積極探索“智能+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每年為社會輸送各類技術技能人才1000 余人,提供技能培訓與鑒定3萬余人次🔃。
從江北到巴南,從茅屋鉗臺簡陋校園到占地600余畝設備設施完善的校園🫵🏿,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上升為高等職業技術球友会。歷經70年發展,重慶五一技師球友会已發展成為集學歷教育、職業培訓👨👨👧👦、高技能人才培養👹、技能鑒定、競賽基地建設為一體的現代化職業院校🏋🏼♂️,培養了27萬余名技能人才🏇🏻。據悉,我市“一帶一路”國際技能研究院也坐落在該校🌃,搭建起了技術技能的國際交流平臺。
▲校史館開館儀式現場